拜師學藝




19521,兔年臘月,鹿港鎮東石里黃家喜傳添丁,上有長兄及二位姊姊的黃媽慶,誕生在薈萃人文工藝聞名臺島的鹿港小鎮。

黃媽慶父親以拖運家具、養撈蚵仔為業;而後因媽慶之下又陸續添一弟一妹,食指浩繁,父親抓虱目魚苗、拾蛤增加收入,兼以天資穎悟,造屋及水電施作樣樣能,更無師自通,不止習得北管奏樂,晚年更自製胡琴於媽祖廟口銷售。母親操持家務之外,也以開取牡蠣貼補家用,但畢竟工資微薄,家境仍相當拮据。

昔時有意升學者自國校(即今日之小學),四年級起就需參加課後補習,但媽慶連每學期代辦費(現今稱為學費)都難以為繼,童年時甚至為了賺取些許費用,連代喪家持靈竹、廟口賣冰棒等鄙事雜務都曾從事。緣於經濟窘迫,媽慶對升學一事也就冷了念頭,於是國校畢業後就和多數同輩一樣,立即投入社會工作場域。因東石里俗稱北頭,鄰海,當時左近同伴不是務漁就是做工,後者約日薪5元,前者則日進數十元不等,然而每至九月,海風強勁,狂砂刮面,辛苦難當,長輩曰:「討海無了時,不如習藝。」

早先北頭人多投入從事廟宇精雕工作的泉州師傅王仔田門下,媽慶畢業時,王仔田已年邁,於是拜入其子王錦宣門下習藝,自此一路奠定傳統木雕根基。

五十年前,一般學徒學藝期限三年六個月向來無薪,師傅只會偶爾給孩子們些微剃頭費,但錦宣師為人厚道,不只傾囊相授且每月發給學徒們50元生活費,師徒及工作人員一、二十人上下同心,承接不少外銷美國的門片(俗稱六片仔)和壁隔訂單,這些建築裝飾木雕相對於斗拱楹樑一類大木作而言雖稱為細木作,但在木雕技藝上仍算是粗工夫。

數年後,錦宣師承接的訂單改以日本人的欄間為大宗,欄間雕刻主題向以梅蘭竹菊與日式八景(諸如富士山、小橋流水一類)為主,兼以承接神龕與神轎修復、製作,浮雕觀音中堂、裝潢工程與雜碎木工亦來者不拒。媽慶跟隨師傅操作,雖然並無自發性發揮創作可言,但學習內容也算多元化。


魁星爺(106*49*5cm  1990年 檜木)

中日斷交後,欄間雕刻訂單逐漸萎縮,19891990年間,媽慶和友人黃煥文合夥在鹿港鎮中山路租賃店面製作公媽龕,因附近經營相同項目的店面眾多,業績並不興隆。一兩年後便結束店面,回到家中自營個人工作室,承接觀音中堂及神俱修復代工。

工作不若早期忙碌,加上對藝術品傾心的天性,媽慶時常到鹿港民俗文物館附近定期古董文物拍賣場走動,進而結識不少藝文雅友,之後有人倡議藉媽祖廟旁東華古董店展售個人作品,自此每日工作之餘,媽慶便固定挪出三、四個小時從事不以實用目的之純創作。

此時鹿港文人黃雨亭介紹媽慶參加由文化中心主辦的「彰化縣美術家聯展」,媽慶以傳統木雕手法操刀,刻成賓主相生的荷花木盤,當時惡評不少,認為是工匠成品而非藝術範疇。生性淳實謙遜的媽慶不以外界抨擊為忤,反向內求,亟思有所突破。

鄰居鄭敦厚畢業於明道中學美工科,精民藝典藏,專攻水墨、膠彩,從事木雕傢具復古彩繪修復,也是繪畫比賽常勝軍,常與媽慶談論構圖及畫面布局等理論與觀念,當下介紹黃媽慶閱讀《藝術家》一類藝文雜誌。媽慶從藝術刊物中欣賞到吳卿木雕作品的細緻薄透質感,感受到耐人尋味的旨趣,悟及木雕藝術應慧心工巧並進,而且理解到引人入勝的作品往往文化底蘊深厚,刀下留情。

爾後媽慶加入「半線天畫會」,與藝友北上故宮欣賞莫內展,聆聽來自各方品評的見解,自此開啟多方觀摩的觸角,用心吸取東西方各領域美學的菁華。眼界日漸開拓的同時,也探索自己若要獨樹一幟的走向何在?深思後決意取材於熟悉的鄉土生活,將木雕藝術植根自然,走自己的路。

撰文者:蘇麗瑜

政治大學中文學士,明道大學書法藝術碩士


其貌不揚 

展翅(早期磺溪接力展作品)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