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媽慶的木雕人生


漁村的味道是什麼?喜歡嗎?

有點鮮、有點鹹飄散在空氣中;有點濕、有點黏隨風深沁空間。有人厭惡它的腐臭腥臊;但其鮮甜海味卻也是偏號者的此生惟一。所謂的漁村人家,就是這種風格吧!與一般文書鼎盛的二鹿風華印象大相逕庭。

這個吹著九降風的鹿港漁村味道是媽慶藝師日常生養所在; 更是滋養媽慶藝師直破穹蒼藝術創意的所在。

【曙雀初生】…成長、自學

中國繪畫將詩、書、畫巧妙地融合,兼備詩、書、印諸方知識靈巧運用,是中國畫有異於西洋畫的絕妙特點。中國畫分類從繪畫技巧上,可分為潑墨、工筆,粗筆潑墨筆勢豪放;細筆工筆工整細緻。

鹿港亦如是;厚甸史跡造就細膩儒雅的文化鹿港,彰顯於歷史舞台,有如一幅細緻工筆畫;港邊漁工苦力,正是「漁村繞水田,向晚孤煙起」鹿港漁村辛勤日常的豪放潑墨畫。

漁村泛舟不如騷人墨客溫婉典雅,漁村泛舟是為了討海、為了生活。鹿港北頭漁村距離海埔地單程行走約莫一小時,在赤焰夏日, 走到海岸早已是一身濕汗;更遑論寒冬,瑟縮走在雪風冰雨的水面上,苦不堪言已難形容其內心的煎熬;走到海岸後接續八小時的海上搏鬥,才是一天工作的開始。艱困生活、與天戰鬥的日常造就媽慶老師堅毅的個性, 培養出刻苦耐勞的精神。兒時年少的海上成長歷程, 促使媽慶老師觀察力敏銳,海岸上的招潮蟹、沙坑裡的彈塗魚甚至漁網裡的雜魚、活蝦,都成為日後創造題材的鮮明養分。

黃媽慶,1952 年出生於鹿港「北頭」地區,那裡是早期的曬鹽場,可以想像這樣的「鹽分地帶」與他的童年的生活脫不了關係。家境經濟窘迫,食指浩繁,年少即起討海掙錢生涯,在海灘挖拾文蛤、赤嘴仔與毛蟹是媽慶的第一份工作。葉落秋霜降,鹿港刮起九降風,風砂吹打臉龐很痛、很痛、很痛。順境埋沒天才,苦難顯露崢嶸。

秋天的夕陽映著海面,晚霞真蕭索,飄盪漁船也同等寂寥。討海捕魚、挖拾文蛤受氣候、隨著海象變幻,收入也隨著起伏不穩;每當風馳雨驟海象不佳,無法上船掙錢,媽慶藝師機敏靈動,轉而在鹿港天后宮前叫賣鳥梨仔糖、枝仔冰等。由於浸身寺廟,壁堵上的忠孝節義傳統雕塑,深刻心中,養成媽慶老師忠厚善良的品格,而建築之美也厚實他的藝術底蘊,幾近四百年歷史的鹿港文化醬缸,也「浸」出了媽慶老師的文化特質。這一切似乎早已被上天所註定,也是他此生背負的宿命。

【蛹臥褪變】…創作、精進

基於挖文蛤收入不穩定,長輩告誡【討海無了時】,要學得一手功夫比較好。於是在父親黃晉傳的建議,十四歲國小畢業後經由長輩引介在王錦宣門下當學徒, 開始學習傳統的神龕、神像、神轎等傳統木雕工藝,從此與木雕結下不解之緣。 陰刻剔底、圓雕鑲貝、鏤空穿越,甚至融合圓雕、透雕、浮雕、陰刻和繪畫的各種要領和長處的內枝外葉技法,表現出多層次立體視覺藝術型式,無不是王錦宣尊師循循善誘、執手教授。感恩師情傾囊相授,遂追隨師傅承接不少外銷門片和壁隔訂單,相較於斗拱楹樑細木作,這些外銷訂單在木雕技藝上亦是不可忽視的打底基礎粗功夫。

數年後,訂單改以日式欄間為主;神龕與神轎修復、製作為輔,雕刻品項以中堂浮雕觀音、梅、蘭、竹、菊與日式八景為大宗,雖然無自發性創作可言,但學習內容也算多元;自此栽植傳統木雕、根基執著的志趣。年紀稍長,轉投郭百樂老師門下,職攻神轎等和寺廟細作雕刻,並與呂中正老師代工製作高浮雕觀音中堂,自此一斧一鑿皆菩提,奠定了雕刻藝術的種苗根基。

日久年深,對媽慶老師而言,雕刻是工作也是樂趣,閒暇之餘還是以雕刻為 休閒活動,遍覽書冊,推敲技法,懷持學習心境,多方觀摩臨摹,尋求創作理念與技法得以突破。有感於文化應著眼於生活,藝術創作自不能掣肘於外,以傳統技法為根基,師法自然,將自然景物轉化於木雕創作, 此意念自此深植媽慶藝師的創作骨髓細胞中。

【化蝶燦爛】…推廣、傳承

仲夜萬般靜寂,沒有一絲風擾動,空氣依舊濕熱難耐。見不到風吹過、樹搖動; 卻能更清楚聽見蟲低鳴、蟬吟唱。古人語【師法自然】,媽慶老師境界亦然,技藝越高,創意越複雜,曲折起伏終歸於詩酒田園。 從作品中不難發現媽慶老師創作概念始於單純樸實、自然真誠日常;「江清月冷」下的殘荷凋花、「淡香裊裊」飄散的瓜藤蔬果,無不訴說著時間歲月的輪轉; 一刀一琢, 盡顯媽慶老師 多年來對工藝所投注的心力與手藝,絕非白丁俗客而已。

身處經濟掛帥的時代,繁忙事務牽絆糾結,不免內心空泛虛蕩,有如殘院枯井, 忽有所悟,教育工作者不應只是依循教科書內容講授,如果能於課業之外,引領學子些許的知識與其美學視野,無疑是美事一樁。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於予與何誅。」朽木真的不可雕嗎? 媽慶老師卻說:「天養萬物必有其所用,誰說朽木不可雕,我把朽木拿來雕刻, 顯示出歲月的痕跡!」這段話意涵深沉悠遠,如同為人師者須有教無類。

媽慶老師身為雕刻巨擘、技藝泰斗,轉身依然不忘傳承授藝。面對根基淺、 底子薄的躁動少年,在媽慶老師親自解說下,為無音無聲的精緻創作,注入靈魂,更為美學荒漠的學子心中導入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剎那之間,現場每位生徒, 每次吐吸、每個脈動皆隨著媽慶老師所給的悸動跳躍。

而今化蝶燦爛,媽慶老師致力於艱辛傳承。從有形木作的推敲,一刀一斧深深的鑿刻在生徒技藝裡; 更從創作意境傳遞師法自然、守柔篤靜的人生哲理。從有形轉化為無像,「刀下留情」所著重的不再是冷冰鋼硬的「刀」字,而是柔繞指間的「情」字,相當感佩媽慶老師能在技藝傳習道路上,帶給學生們美的識知開展與視界提升, 更感佩媽慶老師神雕造詣為傳統工藝傳承延續生命。

國學大師南懷瑾所云 :【人生最高境界:佛為心, 道為骨,儒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 思在腦,從容過生活。三千年讀史,不外功名利祿;九萬里悟道,終歸詩酒田園。】恰是,媽慶老師成長、創作、傳承的貼切寫照。

文末,敬借【道德經第二十五章】經典字句以表推重之心。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弘光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楊連泉 端陽 謹識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