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雕技法




黃媽慶木雕技法涵括陽雕(浮雕)、圓雕(立體雕)、半圓雕(半立體雕),本文以其作品分別就構圖、上色、技法來做淺略分析。

在「荷風風情」作品中,依主題視覺強調輕風飄逸之感,與根莖挺立呈現剛柔更替,會讓目光從荷葉慢慢擴張,呈現蓮花綻放之美感。景深空間簡約略帶拂風輕柔感,在構圖時,由內而外擴展並向左右延伸而不接觸外框,預留空間營造出平衡感覺。亦如西方擬真寫實,更隱藏著不可言意的東方國畫寫意情境,獨樹一格融合跨領域,悄然突顯中西方美學的思維。



荷風風情( 30×56×7cm 2011年 樟木)


敷彩技法


黃媽慶利用三種迥異之敷彩技法做不同的詮釋。

「芳荷心景圖」

敷彩方法以消光底漆做為上彩處理,此浮雕技法能夠表達出層次感,更完整表現原樟木原有之紋理與質感,營造出古樸美學,是透過上漆後的細緻打磨,進而呈現光影變化。


芳荷心景圖(30×30×6cm 2014年 樟木)


「彩鸚」

以礦物性顏料做為敷彩表現為基底,較其他顏料最大的差異點,是在於天然石粉研磨而成,在上色時其表面會細微顆粒,半浮雕手法增加立體厚度,從而展露出雄渾感 ; 採用重彩厚塗技法來表現。利用傳統木雕的技巧的藝術用色,成喜氣的形式。 


彩鸚(40×28×5cm 2001年 樟木)


「猶有殘荷幾瓣紅」

先保留原樟木紋路及筆(刀)觸痕跡,再敷彩漆料,多數是用在鐵器上色,稱為噴磁漆、鐵漆。這類漆料必須搭配溶劑調配。乃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不可混色疊加,作者是用相同色調暈散方式來做漸層表現;藉由層層的筆塗,將色料渾染開增添風韻,此繪藝手法,其淡彩渲染與國畫之淡墨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猶有殘荷幾瓣紅(44×33×5cm 2010年 樟木)



雕刻流程分析


作品先繪草圖後加上細膩或粗獷的筆觸,便轉化為塊面的簡潔及刀路的順暢,圓雕技藝與繪圖關係密切,雕藝即如畫藝,始能孕育出巧奪天工之美。在雕刻過程中,木雕技藝可約略分做粗坏、細胚、打磨、修坏等技術。


以「觀心」來概述技法步驟                                 

先選木材紋理搭配,選材完後,在影印紙上繪製草圖,約略勾勒外在形式。選材適用紅木 (檜木、檀木、樟木…),在質地部份,紅木較為堅硬,紅木特色錯縱明顯、木紋理清晰,顏色深且厚重。林正儀說:木雕創作,多以樸實括靜的萬物為創意題材。其主題作品,雕版厚薄均配合取材,其造型對稱均勻而圓滿,其命名多具諧音、寓意、移情等意涵。旁景與佈景鋪陳協調,再配合自然生態節氣,呈現濃厚鄉土風格及生態保育的觀念。其製作程序皆經由紙上白描圖案、粗坏、細坏、修飾重建四個步驟,再配合題材使用浮雕、圓雕、透雕、陰雕四種表現手法。 


觀心(60×45×8cm 2002年  樟木)


創作風格


所謂「風格」,不外乎透過藝術創作者,進而表達出內在審美理想與深層思維理念。從作者筆(刀)下所衍生之創作,可捕捉以「心眼」觀察之技藝,其共通點,在於與生態圓融契合與自然共舞。因此,木雕藝術風格是情性使然的一種獨特的徵狀,或者說完美成熟的理念技藝表現而形成風格。黃媽慶作品中,刀痕深淺深諳儒家中庸之道,如欲了解他的學習過程與木雕創作風格,不如先洞悉作品為重要起點。

蕭瓊瑞評論「葉蟬」,作者將成蟬停憩在葉上的神態,生動捕捉、葉子細膩的紋理巧妙搭配本頭本身原有的質感,輕靈中又有一份秋天的哀愁,令人聯想起秋蟬生命的短暫極富詩意法。


資料來源:黃媽慶木雕創作實踐成果研究

(建國科技大學行銷與服務管理系李文鑫副教授)


葉蟬( 28×22×12cm 2006年 樟木)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