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傳承





人文傳承系列是媽慶有感工業文明及新價值觀使老建築喪失過往風華及功能,他想藉著藝術創作喚醒國人對文化資產保護的重視,如以樟木刻成的〈大雅齋山牆〉及〈幽雅〉,後者運用樟木紋表現老建築屋瓦的滄桑年齡,駐足屋脊上的麻雀似乎正唱著呼喚古老記憶的歌謠。

大雅齋山牆( 85*79*10 cm  2006年  樟木)

幽雅 (71*41*10 cm  2007年  樟木)


一般傳統雕刻不會結合多媒材,媽慶卻企圖利用木質的結構、紋理、木材本色差異加以結合。邊材淺黃褐,心材深紅色的樟木(花樟、牛樟),沿木理方向常具深色之美麗花紋,氣味芳香又耐腐,是媽慶最常用的材料。紅檜木理通直,質地均勻;花梨木漣紋細緻而明顯,還有年輪狹窄呈波狀而不整齊的鐵杉、心材黃褐色中帶綠豆色的肖楠、烏心石、櫸木、黃楊木、鉛筆柏……,都是媽慶運用的材料。甚至拾取古老建物拆除後被視為廢材的杉、楠、樟,保持其上的歲月痕跡,記錄三、四十年前庶民生活的內容畫面,如以木材紋路呈現豬後腿肌理來傳遞人間企盼的作品〈豐衣足食〉。

年年有餘(魷魚) (117*63*6cm 2007年 樟木)

豐衣足食 (80*35*9.5cm 2008年 樟木)


生意盎然一直是黃媽慶作品中的溫潤情懷,以樟木刻成生長在磚縫中的植物,似乎挺著葉子對俯身相視的雀鳥訴說〈生機〉,;葉上的活躍的小蟲象徵著自然萬物的奉獻與滋養。〈暗香〉則以底色加深來襯托上了淡雅粉色的綻放曇花及嫩綠葉片,隱含剎那即永恆的美。嘗試將色彩美加入木雕藝術的構思在於追求突破,認為創作者不該囿於成見,因而媽慶創作時的刀路也是陰雕、陽雕、刺雕、透雕、圓雕靈活運作,不拘執一法。

生機(32*20*15 cm  2005年 紅樟)

暗香(37*34*6 cm 2005年 檜木)


近年來媽慶又嘗試將人的身影、情感灌注在自然物形中,如以全圓雕所刻的絲瓜系列,將立體絲瓜造作成弦月形表達生命循環及過渡,引人入禪;或將兩條絲瓜刻化成兩隻對舞的天鵝,訴說款款深情;並蒂而生的一雙長形澎湖絲瓜形塑似情侶或親子的相偎依……,這些作品存意在將靜態植物的生命動態化,打破物種界限加以融合,表達動靜相生、萬物相合的中和美學理念,也是中國哲學觀中天人合一的體現。

逍遙客( 38*22*17cm 樟木)

蛻變 (33*22*14cm  檜木)

鶴(62*28*20 cm  2005年  肖楠)

荷人(66*42*20 cm  2008年  樟木)


黃媽慶回首來時路,鹿港木雕業全盛時期在社會算高收入的行業,但也因收入優渥的誘惑,造成許多木雕師傅將自己局限在商業市場;當市場沒落時,許多同輩木雕師傅轉入當警衛的謀生路,令人不勝唏噓。

黃媽慶自認是一介平民,卻能廣被學術界肯定,固然銜接此學院派審美場域與民間力量的是難得的緣分,但不可忽略的最大關鍵,是媽慶孜孜矻矻鑽研突破的扎實努力。
    
媽慶時時感恩自己創作路上許多有緣人,以正面或負面各種方式點破自己的思路、激勵自己的奮鬥意志;純真敦實的妻兒從不向錢看,使媽慶可保有單純追求美善鵠的之自主性。也認為自己生命植根於美術領域,背負有回饋美術範疇、鼓勵年輕藝術創作者的使命,因而黃媽慶常出錢出力,贊助書法、繪畫等各類比賽費用、出席各類初出茅廬之創作者的展出,多方挹注,鼓勵美學後進得以嶄露頭角,他自謙只是對藝術傳承盡棉薄之力。

對以雕刻為一生志業的黃媽慶而言,生命的重心不在賺得多少金錢;留下人與人之間的真情、熱誠更是無價。他認為:生命的價值在追求廣度、高度與深度。黃媽慶許願讓自己的真誠與作品走遍摯愛的臺灣一圈,藝術行腳雖艱辛漫長,但有願就有力,有堅定的念想就有強大的行動力,期盼運用一己有限生命,散發無限溫情與能量。

撰文者:蘇麗瑜

政治大學中文學士,明道大學書法藝術碩士


崇高(75*56*26 cm  2007年 樟木)

昇華( 62*3328*cm  樟木)

獅子( 50*30*20cm 2009年 樟木瘤)













0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