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家評論



彰化縣長王惠美

黃媽慶大師來自雕刻名家輩出的鹿港鎮,自小在傳統木雕匠師門下習藝,從事創作近30年來,媽慶大師於1992年獲台灣省木雕創作比賽優選、1995年獲高雄市美展首獎及全省美展大會獎等殊榮、1997年榮獲三義木雕博物館台灣木雕創作比賽第一名,真的是一位「獎」不完的國寶級大師。

彰化縣文化局

藝術家黃媽慶作品以保持原木的樸實本質為特色,尤善於將動植物、昆蟲動態樣貌化入刀下,以傳統技法為根基,師法大自然,將自然景物轉化於木雕創作,強調形神和諧的整體美。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一粒細微的沙子,可以窺見世界的浩瀚;從一朵平凡的花卉,可以發現天堂的美妙。只要用心細細感受,即能體會周遭事物的美好與幸福。黃媽慶將創作化為希望工程,期待作品打破時間、空間局限,傳達這些年來對大地的體認、對生命的感受,以及對於自然萬物的深刻關懷

廖榮源

廖榮源在「見素抱樸--黃媽慶木雕展」專輯序文中指出,他接觸黃媽慶的作品已經10多年了,對其作品風格相當欣賞,除了展現深厚的木雕功力外,更有著獨特的藝術風格,但只見作品未見其人,直到某次在陶藝展覽的茶席中偶遇一起體驗茶道。

兩人初次見面,廖榮源的第一個印象覺得黃媽慶是位非常「真」且「質樸」易於親近的長者,完全感受不到在大師旁的架勢與壓力,之後,兩人因志趣相投經常以作品交流,相處一段時間後,知道黃媽慶大師淡泊名利,生活雖過得簡單自在,卻也相當勤奮好學。

廖榮源認為,以黃媽慶的大師級地位與作品水平,要過優渥的生活自不是難事,但他卻不汲汲營營於金錢的堆疊,曾將為數不少的作品提供義賣以作為社會公益之用,將來更要將作品捐給博物館以供教學研究之用,同時毫不藏私的將自身的技藝開班傳授、作育英才,提攜後進不遺餘力,學生的成長是媽慶老師最高興的事。

黃媽慶的人際圈上至國家領導人、層峰高官等達官顯貴、下至平凡百姓,廖榮源表示,大師對人始終以平等心對待,這跟社會上部份成功人士只與自身地位相當的人往來大相逕庭,「真誠」是他的座右銘,以真誠待人,與人交往只論「真心與德行」,不問貧富貴賤與社會地位,這是大師的道德涵養展現。

廖榮源對黃媽慶的觀察是細膩的,除了讚賞他的人品外,黃媽慶的「真」也反映在作品上。廖榮源表示,藝術家必定有自己的想法,但只有少數人有堅定毅力能將想法落實,尤其在木雕界更需有紮實的工藝底蘊及克服種種材料上的限制,多數木雕工藝家不敢突破既有觀念與技術,作品大多停留在工藝層次,但大師的作品不僅具有獨特的風格與原創性、且構成布局體現美學的極致更展現深厚的木雕功力。這樣的觀察與分析是深刻且體切的,廖榮源認為,大師敢勇於大破大立,並突破既有的框架,作品從花鳥蔬果、魚蟲走獸到海洋生態等,無所不包,在大師的巧手下皆化成了栩栩如生的木雕藝術品。

除工藝與美學的展現外,黃媽慶更重視作品的靈魂,他認為,作品不是只有美就好,意境與表達的內涵才是重點。因此,有些作品展現高超的功力、有些則完全拋開技巧,但充滿拙趣,這對技藝精湛的藝術家來說需要極大的勇氣。廖榮源認為,從大師的作品中,不僅看到了木雕藝術之美,更看到了感動人心的一份純真。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黃媽慶,廖榮源認為,老子說的:「見素抱朴」應該最貼切不過了。

林煒鎮

黃媽慶的個展名為「見素抱樸,是出自老子《道德經》19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見即現,見素就是顯現純淨本性;樸字是指未經雕琢的原木,抱樸意思是抱持自然無華的本質,他認為,素、樸兩字恰如其分地點出黃媽慶為人的樸實無華及木雕藝術純淨素雅的風格。林煒鎮認為,黃媽慶一向是以自然生態的天然造型,藉由木材本身紋理及外觀去呈現作品,常見青蛙、蚱蜢、蜻蜓、蝴蝶等小動物,生動著飛舞、跳躍在花果之間,栩栩如生,而荷花、蓮葉在黃媽慶的手下,更具韻味。

林煒鎮更欽佩的是黃媽慶對藝術表現的形式及關懷人文的情懷,始終追求生命永恆的尊嚴價值,就如他為人樸實無華一樣,永遠是年輕後輩的楷模。黃媽慶也坦承,能持續創作至今,靠的是對理念的堅持,才有支撐下去的動力,不然會早就被現實環境打敗。動力則是來自願望,在黃媽慶的認知中,願望就是一生中想達到的境界、目標或理想,這輩子就把這件事做好,初心不能變,當願望達成,能為藝術立心,在人生價值也就圓滿。

至於要達到什麼境界?以傳統木雕業為例,黃媽慶指出,外界將他的地位看得很高,但不論是國家級或地方單位、學校,不管是個展或教學,只要有邀請都會去,不會有「大小」之分,將藝術美學的觀念生活化、普及化是他此生努力的目標。黃媽慶就是樸實無華、堅持自我理念且持續創造的人格者,寧願日子過得不是很富裕,卻樂在其中,享受創作過程的喜悅,同時透過作品推廣美學教育或授課傳承傳統木雕技藝,是他生活的重心與目標,外在的物質享受,只要有衣有食,就很知足了。黃媽慶的堅持就是如此,藝術品是要欣賞作品本身的美感或創作者的人格、理念,作品的價值才是要被看重的,而不是用來投資、炒作,這一點他無法認同,所以他能在木雕領域持續創作、推廣,目前依然是個展不斷。

弘光科技大學教授楊連泉

看完黃媽慶的個展後,身處經濟掛帥的時代,繁忙事務牽絆糾結,不免內心空泛虛蕩,有如殘院枯井,忽有所悟,教育工作者不應只是依循教科書內容講授,如果能於課業之外,引領學子些許的知識與其美學視野,無疑是美事一樁。

朽木真的不可雕嗎?黃媽慶老師說:「天養萬物必有其所用,誰說朽木不可雕,我把朽木拿來雕刻,顯示出歲月的痕跡!」這段話令楊連泉深有所感,如同為人師者須有教無類,從作品中不難發現媽慶老師創作概念始於單純樸實、自然真誠日常;「江清月冷」下的殘荷凋花、「淡香裊裊」飄散的瓜藤蔬果,無不訴說著時間歲月的輪轉;一刀一琢,盡顯媽慶老師多年來對工藝所投注的心力與手藝,絕非白丁俗客而已。

在黃媽慶親自解說下,楊連泉認為,讓無音無聲的精緻創作,注入靈魂,更為美學荒漠的學子心中導入傳統工藝的文化內涵,剎那之間,現場每位師生,每次吐吸、每個脈動皆透著媽慶老師所給的悸動。楊連泉表示,參觀媽慶老師的創作,深深領悟「刀下留情」所著重的不再是冷冰鋼硬的「刀」字,而是柔繞指間的「情」字,相當感恩媽慶老師能在學校舉辦個展,帶給師生們美的識知開展與視界提升,更感佩媽慶老師神雕造詣為傳統工藝傳承延續生命。今乃盡得其創作觀賞,可謂信幸矣!

靜宜大學藝術中心主任彭宇薰

以「一個潔淨澄明的荷花場域」來形容黃媽慶在靜宜大學的個展。憶及2018年的某個炎熱七月天,彭宇薰在畫家陳來興的展覽場合中第一次見到黃媽慶,她覺得媽慶老師就和自己最常相處的木質材料一樣,具有一種即之也溫的氣質。彭宇薰表示,她從1990年代起就在各種和木雕有關的場域中欣賞到媽慶老師的作品,明白他從工匠出發,但孜孜不倦追求成長,企圖達到最高工藝、乃至藝術境界的求好精神。

如今媽慶老師將至「隨心所欲不逾矩」之年歲,他多年來持續精進的木雕作品,著實已累積到一種令人無法忽視的地步,身為晚輩,打從心裡佩服這位毅力有恆的草根民俗工藝大師。說草根,彭宇薰認為,是因為媽慶老師出生在經濟拮据的環境,讀完小學四年級後就因家境的關係無力升學,一開始在鹿港海邊挖拾文蛤與毛蟹貼補家用,14歲時才因長輩告誡「討海無了時」,而走向雕刻之路。而鹿港的漢族文化底蘊對於黃媽慶老師發揮了作用,天后宮精緻的文物古蹟與充滿人文氣息的廟會活動等,為黃媽慶老師草根人堅毅求存的性格裡,注入寬厚、樸實、與人為善的謙和色彩,這同樣也反映在他親切宜人的作品內涵。

彭宇薰表示,木材無疑是一種來自於土地的美好餽贈,媽慶老師在其中傾注情感,再引領我們回頭領受大自然的美好旨趣,以他的荷花系列作品來看,其千變萬化之姿可說是令人驚豔。她指出,一般荷花的花期為三、四天,觀者往往在短短的一日時辰,就可看到花苞開啟與閉合所展現的多變樣貌,但我們看到媽慶老師順著自然木紋,在適意的刀法之下,把朵朵荷花的瓣瓣關係,交織地婀娜多姿,而無論是在花瓣中、還是昂然獨立的飽滿蓮蓬,總是暗示生生不息的意象。整體而言,彭宇薰認為,最具表現力的應是在荷葉的部分,那種薄、軟、捲曲、皸裂、縐折、枯萎、殘破、鮮嫩、含水等等表情,訴說的其實也是人生百態。基本上,媽慶老師的作品形式講究韻律有致之趣,又經常以一小生物的存在施以畫龍點睛之妙,另一方面,他亦不避諱表現殘缺的美感,這顯示他對人之生老病死的豁達態度。

相對於當今許多強說愁、自期反應社會亂象或給社會建言的當代藝術,媽慶老師的自覺與自省,提點我們回歸一種基本的人生態度。彭宇薰表示,台灣草根人物蘊含著強大的韌性與生命能量,這在媽慶老師身上極其顯著,他秉持著要使木雕更普及於生活的理念,發願在這一世要做一件事,那就是「要把我的作品,搬著全省繞」。對黃媽慶而言,展覽、得獎無數的經歷,彭宇薰認為,已有些雲淡風輕的意味,但理念仍在,生命的能量乃繼續燃燒,「一個人有多少舞台,能留下什麼?」無他,精神而已!

謝孃瑩

黃媽慶的作品呈現出刀鑿間的「人生」痕跡,就如唐朝詩人王維在〈終南別業〉詩中道出「勝事空自知」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那是一個經過時光與世事淬鍊後才能達到的心境,回首來時路可以泰然並自在地享受「勝事=無事」的境界,是脫去年輕時的狂放,經過世事洗禮後,有了人生的體悟,才更懂得「斂」的藴涵之美與「空」的瀟灑自在。每件作品在下刀前要先用心想像,並仔細挑選適合的木材,才能將創作想法與材料作完美的結合,而黃媽慶運刀有如行雲流水,刀鑿出的每一個痕跡,經常是隨「心」而走,誠實地反映了創作者的情緒與觀點,他的作品不用太多解釋,會自己說話,讓觀賞者感受到創作者想呈現的意念與想法,並且自然而然與其互動對話。

在謝孃瑩的眼中,黃媽慶的創作,大多是取材於生活中對自然景物的觀察或自身生活經驗,這些雖看似平凡無奇,卻更能顯示他不平凡的通透與細膩的見解。就因為是生活中的事物,貼近一般民眾的日常生活,很容易產生共鳴與感動。

令謝孃瑩推崇的是荷花與蓮花系列,從取材上就可以看出黃媽慶創作的心境與用心:「不論是含苞待放的新生、盛開的優美、枯萎垂敗的姿態、生死錯落的佈局或是與生物間共存的樣貌,不只看出花朵的生命全部樣貌,也看到黃媽慶對人生中有圓缺盛衰的淡然,他不僅能細細欣賞品味生命的奧妙,也從在一刀一鑿之中表現其人生的態度與對大自然的崇敬與包容。」取、捨,就在一刀一鑿之間!黃媽慶的創作價值觀與生活觀就是如此。

黃媽慶的作品反射出人生樣貌,要懂得取捨!謝孃瑩認為,「捨」通常是最難、最需要勇氣的,要捨棄心中不必要的執念,要丟掉一些包袱,能放棄某些追求與慾望時,才能真正輕鬆地享受生活,感受人生的「勝事」,而不被其左右,進而能在回首時,心清眼明.泰然自若。就算對木雕工藝不熟悉、沒受過美學教育,沒關係,一定可以感受黃媽慶作品所透露出的氛圍與創作的生命感與精神。

謝孃瑩說:「會看到生命力在作品中流動,會在觀賞過程中,伴著木頭清香,逐漸感到平靜祥和與自然愜意,這份悠然心情就是這次黃媽慶創作想要帶給我們的,用更永恆的方式,呈現大自然的美學,用最自然方式,讓大家慢慢放下腳步,心情,好好享受『勝事空自知』的意境,在這之中看見多少內心的自己,就會看到多少的世界,這或許也是藝術的力量。」

成美文化園總顧問陳慶浩

陳慶浩用「三心兩意」形容黃媽慶,兩人認識已超過20年,對陳慶浩而言,他打從心裡覺得,黃媽慶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藝術家,同時用「三心兩意」來形容他。

所謂的三心包括誠心:媽慶老師憨厚老實,雖不善於言詞,但無論初識或舊識,只要和他接觸或交談過大都可以感受到他待人以誠的德行。熱心:過去常聽說「文人相輕,自古皆然」,但他常說人要海納百川,所以在很多藝文活動和團體都可以看到熱心參與的身影。恆心:媽慶老師自決定走上藝術創作之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期間曾因經濟不景氣而有斷炊之虞,但他始終堅持藝術創作,而不接代工的業務,真可謂「衣帶漸寬終不悔,為藝術消得人憔悴。」

至於兩意就是創意與善意,在創意方面,他因不是學院派出身,因此反而不受拘限,早期他的作品是生活歷練的展現,近年來則藉由環境觀察和社會關懷,讓作品與生活更為貼近。另外善意是為了推廣藝文善美之風,所以不曾拒絕任何邀展,上至國家級的展場,下至偏遠的學校,總是一視同仁,不忘推動美育的初心。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為提攜後進,雖然經濟不甚寬裕,但仍常常購買年輕藝術家的作品,用實際行動來支持他們。

交趾燒吳榮老師

非常高興有機會與黃媽慶結緣,讓他認識到木雕藝術的精采,黃老師的作品可以說是台灣木雕的指標與代表,參加「順逆皆自然」的開幕茶會,欣賞展覽裡的作品後讓他再一次感受到木雕藝術的優美出色,受益良多。

故宮博物院周寶益

周寶益驚嘆黃媽慶的作品:「真的很美的作品啊!」他認為,只要看過媽慶老師浮雕作品的,都讚嘆不已!尤其近年來木雕風格有新的闡述與突破;比如濛濛的遠空月影,表達了雖然迷茫却隱約可見的深情。還有利用原木紋陪襯木雕主題畫面,呈現天人合一的畫面。

原木材料自然形成的線條與人工雕琢創作相互輝映的效果,讓整體畫面設計了拉長距離,感覺到遠近空間,增加欣賞一幅美麗作品的立體效果。水鳥的水波動、倒影活潑了樸素的木材裡面的沉靜,隱隱可見的水鳥腳影,提高作品透明感,作風大膽新穎,令周寶益相當佩服,媽慶老師可說是臺灣近代木雕大師。

京都大學法學博士王綉雯

記得第一次欣賞媽慶老師的作品時,就被他細膩入微的觀察力與表現手法所震懾,尤其是木紋肌理與創作題材的巧妙結合,例如厚實豐碩的鮮筍、苦瓜及看似柔軟濕滑的蝸牛身軀是如何雕刻出來的?在好奇心的驅使下,與媽慶老師結下奇妙的緣份。

王綉雯認為,媽慶老師不僅對自然生態能敏銳觀察,對人的觀察也同樣犀利敏銳,甚至洞察出她個性上的懦弱退縮,但沒有當面說破,只是以他自身的經驗與心路歷程來提點,使她在現實的限制中仍能保持主動性與創造力。認識12年了,王綉雯看至媽慶老師不斷地精進,從歷年作品的演變中,可以看到他對新題材與表現方法的嘗試,在舊有題材上也繼續精益求精,始終如一的是他內心的「澄淨與誠敬」,才能持續在作品中傳達內心最初的真切感動。

中華東方茶文化藝術學會理事長王淑娟

在個展中初識黃媽慶老師,她與學員路過國父紀念館2樓展廊時,遠遠被映入眼廉的木雕作品所吸引而駐足盡情欣賞,並互相討論著、讚賞著。此時,卻感覺背後有人也參與討論、應和,原來就是媽慶老師與夫人,一對平凡的夫妻、一個平凡的藝術家,卻創作出不平凡的作品,作品宛如他生活的搖籃,數不盡的生活點滴,卻孕育出不平凡的木雕大師。

王淑娟表示,媽慶老師透過他的巧雕,將美學、藝術與生活巧妙地連結在作品中,雕出氣韻生動、渾然天成雋永的作品。一直以來,媽慶老師用紮實的精神紀錄著生活點滴,始終如一,一輩子能將興趣當工作、工作當興趣的,是有福之人。

曾仁宏

談及對黃媽慶作品的想法,約莫10年前,在一次木雕展覽中結識,由於曾仁宏對木雕藝術有所執著、珍賞,常與媽慶大師往來論藝,經接觸慕觀後,才知道媽慶師是藝壇的奇葩。「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曾仁宏認為,10年來黃大師的的雕刀更鋒利了,作品更栩活有緻,靈氣勃發,實在令人驚艷與讚嘆,其創作精神與技藝之變化,令人欽佩。

曾仁宏說:「古之所謂善雕之大師者,必有巧奪天工之手藝,萬物靜觀皆自得。」這句話恰如其分形容媽慶大師的作品,雕工盡得畢生心血之凝聚,更顯現化腐朽為神奇的精湛技藝,栩栩如生,如活物之重現。細觀大師之雕作,無論人物、翎毛,走獸,花卉,皆具匠心獨運,靈活有致。曾仁宏認為,刻畫人物最難就是難在表情,但大師刻畫人物極盡神韻,仿彿活人重現;刻劃翎毛則秋毫纖細畢露,捧在手中仿彿欲展翅飛走;刻劃走獸則依其樣式形象宛如活生之走物;至於花卉更顯現雕刻之細緻,蒼翠欲滴處有生機盎然感,枯葉殘荷處,令人生惋惜嗟嘆。

大師一生血汗盡瘁於雕刻,其樂善好施,濟貧賑弱之美德更讓人稱述,曾仁宏表示,昔莊周夢蝴蝶,不知蝴蝶化為莊周?抑或莊周化為蝴蝶?如今大師可謂浮生若夢,夢為雕師,大師與雕刻已化為一,其生命與雕刻已結合在一起。

陳秀婍

形容與黃媽慶相處就像家人般的自在,無須預約,隨時到黃老師家裡都不會有尷尬的表情,與老師、師母相識10多年,我們往來就像一家人真心自在。對秀婍而言,黃老師熱心助人,她表示,是在家庭受到挫折、經濟最困頓的時期認識媽慶老師,初相識時得知她們家人有工作需求,便二話不說,馬上幫她引介到適當單位應徵,也因為老師的推薦,順利獲得兼職工作,緩解了金錢和心理的壓力。

多年相處後,陳秀婍發現,寬厚體恤和提攜後輩似乎也是媽慶老師的日常,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寧可自己吃虧也不忍苛責別人,當得知她有心學習傳統纏花工藝,也不吝在創作觀念上分享與指導,鼓勵她多觀察、多思考,儘管精進程度不如預期,老師更不曾因此放棄,繼續激勵她持續創作。得知老師即將出版回憶錄,想想十幾年過去了,老師待我們的真切始終如一,絲毫未變,如今,除了感恩老師最初的挺身而出及後來的藝術傳授,更要將老師寬宏大度、熱心真誠的人生觀,實踐在生活中。

雲成田

黃媽慶是真誠的典範,令人敬仰。他是透過朋友介紹認識媽慶老師,憶及初次見面是在他的工作室,那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媽慶老師的作品件件都能攫奪目光,當時最令他震懾的,是一件絲瓜絡雕件,平實、寫真、幾可亂真!剝掉一部份外殼的乾絲瓜絡,露出細緻的網絡,是一件用心表現技藝和觀察細微的作品。而更吸引他的,卻是絲絡之間鑽出的絲瓜幼苗,正展開子葉向世人宣告:我來了!這股強勁生命力,沒有人不動容、沒有人不被感染。老去的舊絲瓜絡,引帶出堅韌的新生企圖。生命的反差和激勵,確然將他定在當下,除了讚嘆,還是讚嘆!

再一次被老師的作品擒住的,是一件擺放在樓梯轉角處的枯荷葉雕件,枯葉捲曲垂萎,葉緣凋殘破落──突然之間,「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的寂寥,充塞整個樓層。雲成田認為,黃老師展現的不只是技藝,更是意境的表達。唯有真,才能抓住大自然脈動;唯有誠,才能無礙的展現內心深處的力道,媽慶老師可說是兼而有之!

台灣木雕協會理事長施士方

一是刹那美景的記錄保存者:認識媽慶老師的人一定常聽他說:「有人是以文字寫日記,我是以木雕留記憶!」的確如此,不單從媽慶老師作品數量與每年的展出埸次得到印證,更從其創作題材及關注角度之呈現可以獲得了解,舉凡荷花系列、環境議題等等畫面構思、不單意喻於形如優美一般的工筆畫面、亦將其所見之片刻轉藉將凋花枯葉、蟲鳥魚游、現實物件經由木雕巧妙立體呈現「刹那」,保存記錄於作品中。

二是內歛深沉的文人風範修行者:人如其作,作如其名!欣賞一件藝術作品往往需從了解作者去深入,想了解認識一位作者可藉作品表象及內涵等一切軌跡循線去領會。綜觀現今木雕創作題材,因時代諸多因素已達多元呈現,包括寫實具象、造型抽象、轉化意象、虚空幻象等,黄媽慶老師創作主題皆由其日常生活周遭取材,從一開始荷花主題、不論是捕捉微風輕撫花葉搖曳至爾後的自然環境之蟲鳥魚蟹、屋隅一角等主題作品畫面佈局沉穩自然內斂生動,猷如唐詩宋辭般柔美寓意深遠。

三是技藝精妙的木雕工作者:觀賞黄媽慶老師作品除了欣賞其優美畫面呈現、感受其散發出文人風息,更能玩味其於不同作品應用不同木雕技巧的深厚功力、將傳統中式雕刻技巧:陽雕、陰刻、簍空、透雕、錯位、反差、中式透視及西方圓雕技巧應用於不同材料上,在有限厚度的木材上巧妙的呈現;在立體的作品上細微的展現自由自在游於藝!

最後是终身學習的努力者:黄媽慶老師常提到:「三人行必有我師、我時時向碰到的人學習、也時時向年青人學習!」這並不是黄老師含蓄的客套話。綜觀黄媽慶老師作品除了常見的原木雕刻也利用不同木料雕刻後組合、亦應用不同的原物加上木雕結合、勇敢嘗試不同於既定的木雕表現方式,接受學習不同的新事物觀點、加以利用、不役於物,傳達木雕作品的語彙、自然的熟悉感無形拉近觀賞者與作品間對話。

皮雕老師李宛玲

1998年在彰化縣文化局擔任志工期間,參與展覽佈置,也是在這樣的機緣中認識黃媽慶,媽慶老師樸實、敦厚、不善言詞,從其作品中讓人看見大自然簡樸和生命力,落葉、殘花、枯枝在媽慶老師的刀下呈現出另一番風味,讓人看見心美時,不起眼的題材創作也能很美,就如老師對每個人一樣的態度和眼光,不論地位、成就、貧富黃老師都是一樣對待。

她認為媽慶老師不做作、表裡如一,與他相處有著一份穩妥,在他面前可自在安心,毫不掩飾地與他聊天。老師在藝術界已是人人景仰的大師,卻還是柔和親切,對後進從不吝伸手提攜,2003年她想辦皮雕展,媽慶老師二話不說邀她一起辦雙人聯展,還打點一切程序,應證了一個人的成就不在他擁有多少,而在他給出多少。有人窮得只剩錢,而媽慶老師可說是最富有的人,不是億萬富翁,而是心靈的豐富才能不吝嗇的給。對己他不追求物質的享受,對人卻不吝惜,在現今社會多難能可貴。

媽慶老師數十年來對其作品心態也是令人敬重,每件作品在他用心雕鑿下件件精品,但他不因這份用心而讓作品居於人之上。多次展覽中作品因意外遭致毀損,他總不苛責任何人,既便是參觀的小孩損壞也不強求對方賠賞,那份處之泰然的心境,讓人由衷敬佩,而他對文化推廣和社會環境的努力更是如此。

臺灣詩社理事長王富敬(筆名:商吟)

出身於鹿港的黃媽慶,從小在濃濃傳統文化氛圍不斷薰陶中,學得木雕技藝,進而潛心孜孜矻矻地專事揣摩研究創作,終成一家,可說是木雕界的佼佼者。

黃媽慶大師早年師事傳統木雕師傅王錦宣先生,經過多年木雕專業工法洗禮,技法已達淳熟,惟深感題材落於俗套,及意境仍有未足,亟待提升,於是,一捨傳統木雕,改以生活週遭事物為取材對象,開始從事現代木雕創作。王富敬認為,黃大師創作力旺盛,活動力強大,至今已舉辦過逾百場的個展,且深入臺灣各地美術、文化、教育、藝術等機構,各界佳評如潮,熱心推廣美學教育,尊稱他大師可說是實至名歸!

鹿江國際中小學校長黃俊偉

黃俊偉以「哲思人文木雕大師」形容黃媽慶老師,他記得與媽慶大師第一次見面,是在2019年初春午後到大師府上拜訪,過往對大師的認識都是來自於媒體報導,或是欣賞大師的作品時,讚嘆其刀工與取材,但對老師的創作思源,卻未能窺其堂奧。

他透過那次的拜訪,請教大師的創作視角,大師從他的成長背景與對生命的體悟娓娓道來,說生活、說家鄉、說環保、說自然、說天地、說萬物,平實深厚的聲音,帶領他走入富有哲思的藝術世界,也領略了藝術的偉大,在於紮根於生活,又能將生活昇華,透過作品,老師呈現的不只是藝術之美,還有世代對話的人文精神。木雕雖是靜物,但大師取材於自然與生活的作品,極具生命力,所創作的花鳥蟲魚不僅栩栩如生,彷彿躍然眼前,一作品一天地,件件都是啟發,黃俊偉對於能與大師相識,實在感到非常榮幸。

雙平法律事務所律師劉淑華

黃媽慶老師是用木雕記憶生活的藝術家,例如荷花、絲瓜的系列創作,生動傳神,具有擬人化意象,兩條絲瓜交纏繞頸彷彿一對恩愛夫妻,荷花從含苞到盛開,從荷葉田到殘葉枯枝,讓人有不同的心境與作品互相呼應,各自解讀人生命運的起承轉合。劉淑華表示,原本一塊沒有生命的木頭,經過媽慶老師靈巧的雙手,賦予作品靈魂,不但活了起來,還能與欣賞者對話,他的創作正是化腐朽為神奇的最佳詮釋。

曾經與媽慶老師握手的人都可以感受到他的溫柔與堅毅,他的手心很溫暖,指節上的硬繭是長年木刻勞作的勳章。劉淑華憶及在2019年參加前彰化縣文化局陳慶芳局長告別式後,她順道載媽慶老師去烏日市區,在車上閒聊時,他才透露到處參展不是追求個人名利,而是為了推廣美學教育,因為對於每一場展覽邀約無論大小場合,都要呈現最好的作品,若主辦單位的經費不足,要自己貼錢也在所不惜,絕不讓觀眾失望。

劉淑華認為,媽慶老師的木雕創作不是誇張、繁複裝飾、好大喜功的巴洛克風格,而是以日常隨手可見的瓜果、花鳥為題材,一刀一刀刻畫骨肉,作品風格純樸可愛,讓新世代的人們從他的作品中看見台灣人的生活,用木雕記憶生活。

建國科技大學教授李文鑫

李文鑫認為媽慶老師的作品以「真、善、美」三階段為追求藝術的過程,「真」就是台語說的「頂真」,荷花裡都藏著帶有寓意的小東西、同時也能看得到荷花的律動。媽慶老師是從鹿港最傳統的木雕轉型為藝術,是最早開始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人,作品中追求「善」,善良樸拙都顯露在作品中,如同此次展出的主題「樸.茁」,就如同媽慶老師本人寡言不多話,是個實實在在的古意人;「美」就是要顯露在生活中,而不是高高放在博物館、美術館裡面不可親近,「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這點就跟中友百貨經營藝廊的初衷相吻合,在人來人往的百貨公司裡就能欣賞到美麗的藝術品,從小生活在能輕易接觸到美的環境中,希望可以提升國人的美感。

中友百貨執行董事張光貝

2020年的春節黃媽慶獲邀在中友百貨的時尚藝廊舉辦個人創作展,為大台中市民帶來20件栩栩如生的木雕藝術品,展覽主題為「樸.茁」,作品以荷花為主要創作,另有部份作品以瓜果鮮蔬為主題。會中黃媽慶表示,他在創作時喜歡讓作品帶點殘缺,可以看到荷葉上被蟲蛀空或是瓜果表皮上有點缺陷,因為覺得人生沒有完美無缺的,帶點缺陷的作品反而顯得更為自然!

張光貝表示中友時尚藝廊從2011年設立至今,已經展出76檔不同類型的藝術展覽,邀請上百位藝術家參與藝文推廣,中友百貨希望能邀請到更多不同型態的藝術家一同參與,藉此將生活中各種不同的美推展出去,真正落實「藝術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美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大葉大學造藝系謝侑仟

在媽慶老師的工作室中看到了更多的作品及不同溫度的感受,也聽到了製作精細手法的技巧跟工具的使用!還有媽慶老師不斷嘗試的過程也學習到很多老師傅們不斷學習後的結果。

此次的參訪活動讓我收穫良多,也讓我更靠近木雕藝術創作的領域,從中也學到很多經驗分享。

策展人蔡依凝

我還記得第一次遇見黃媽慶老師的那一天。當時,車流繁忙,我開車時心裡不免緊張,擔心會遲到。那是個陽光明媚的日子,微風輕拂,帶來絲絲涼意。心中帶著些許緊張,畢竟這是我首次見到曾在國中基測考卷中出現的人物,我好奇黃媽慶老師會是什麼樣的人。

駛下鹿港交流道,遠遠地就看到黃老師工作坊的招牌。令我驚喜的是,黃老師親自在門口迎接我們,以防我們迷路。那一刻,我心中湧起一股溫暖。這位國寶級的大師,就像一位慈祥的爺爺一樣站在那裡等著我們。

進入工作室,老師熱情地帶領我們參觀他的作品。目睹這些作品,我才深刻體會到「物物皆美」的真諦。黃老師的作品,將自然界的美麗定格其中,展現了非凡的創造力。

從小,無論是在美術課還是社會觀念中,我們總被教導盛開的花和碩大的果實代表著美麗和豐收。但我們似乎忽略了花朵綻放前的含苞待放,以及盛開後的凋謝過程;我們忘記了果實從青澀到成熟的漸變;我們也未曾注意到那些被蟲蛀的葉子,其實是昆蟲在這植物上生活的痕跡。

這些大自然的「過程」,正是黃媽慶老師創作的精髓。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見證了自然界的生滅、變化和空無,體會到美的多重面貌。這讓我想起蘇東坡與佛印禪師的故事:心中若有佛,則萬物皆成佛。佛印禪師之所以能見眾生皆佛,是因為他心懷佛性;而蘇東坡所見的只是牛糞,這反映了他與佛印禪師心境的巨大差異。

彰化女中學生參訪心得

第一次打電話給黃媽慶木雕師傅時,師傅馬上就一口答應了,很感謝能讓我們親自到木雕工作室參觀和訪問,師傅的理念是推廣他的木雕藝術與大眾分享,也在各個學校、美術館有展出作品,其中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師傅的作品大多都和自然有相關性,在荷花上的雕刻藝術也使我們震懾,手法細膩入微,他更分享到如何完成作品的方法,就是平時多加觀察周遭的環境事物,加上數次練習。最後,我們感謝師傅給予我們此次機會來認識木雕藝術的文化,師傅也非常謙虛的說是因為我們願意給予他機會介紹,他說因為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之道。黃宥慈 113.05.09

這次參訪非常有收穫,媽慶先生每一幅畫都仔細介紹,告訴我們您作品的意義,例如他雕刻的蓮花幾乎都有缺陷,因為您認為每個人人生都不是完美的,都有不足,所以您追求寫實,作品不是為了商業利益,為了推廣藝術,積極參加各種展覽,讓更多人知道鹿港木雕文化和媽慶師傅。葉亮靚 113.05.28

一開始打電話約師父時,您一口就答應了,真的很感謝師父讓我們採訪!我們在工作室那邊看了很多作品,每一幅都栩栩如生,讓我最印象深刻的是荷花的作品,有別於一般的雕刻作品,師父的荷花葉上雕刻了很多被蟲咬的洞,還有一些小昆蟲,後來我們詢問後,發現是師父追求寫實,所以會更貼近平常生活。後來我們也了解到師父平常就會到台灣各地展覽,不是為了利益,而是希望讓更多人看到鹿港雕刻的這項傳統,真的讓我打從心底感到佩服!希望鹿港的雕刻傳統可以一直流傳下去,讓大家看到這個珍貴的文化!林妤蓁 113.05.28





大甲高工黃媽慶木雕展參觀心得


電機實一 許○榮

人的一生中做過的事情何其多,但要在這些事情中選一件堅持下去何其難,但是這位「黃媽慶」老師卻做到了, 我覺得這是十分值得我們學習的,在一幅幅作品中都展示著不完整的美感, 但是卻又十分吸引人。


電機實一 顏○琚

絲瓜和蓮花木雕作品看起來都非常的美,也能看出黃媽慶老師的細心與努力。


電機實ㄧ 林○陞

黃媽慶老師是一位很厲害的老師,老師的作品是利用他生活周遭所見之物都是關於農業和生活環境的作品,很值得大家學習的雕刻大師。


機加一甲 林○億

黃媽慶老師的作品栩栩如生, 從沒想過這些作品是木雕,作品中都會有小小昆蟲,非常驚喜, 這次的木雕展覽讓我大開眼界,黃媽慶木雕大師傅,真的很厲害。


資訊二甲 黃○權

我最喜歡的作品是兩隻紅色的魚游在一起,看起來很像一對恩愛的夫妻,我覺得非常的棒。


電機實一 林○丞

這次的木雕作品展覽,是以一種花果類的方式呈現藝術,老師說這次第二次的展覽了,我也很高興能看到這樣的作品。


資二甲 張○訓

老師在一件蘿蔔木雕作品上面刻了一隻蟋蟀,相當的逼真, 連觸角都做得很真實,絲瓜及荷花作品也是栩栩如生,讓我體會到大師的美學工藝。







溪湖高中李惠雯

朋友們對老師久仰大名,老師願意將作品在溪湖高中展出,他們感到非常的訝異非常高興。仔細看每一件作品,老師把生活中的點滴,為妙微俏的表現出來。他們感覺到非常非常的歡喜。也希望有機會可以到老師家裡看更多的作品。謝謝老師。












0 Comments